服务热线:0531-82950255

散文窗/散文评论

心灵的漂泊与守望——评林纾英散文集《守望》

作者:当代散文 日期:2020年05月09日 浏览:2096 非原创

心灵的漂泊与守望

——评林纾英散文集《守望》

 

季桂起

 

 

作者简介:

季桂起(1957——),男,河北南皮人,文学博士,德州学院文学院教授。主要

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

 

 摘要:

林纾英女士是一位很善于写“情”的散文作家。《守望》是她的一本典型的写情散文集。林纾英女士写情,有几个很突出的特点:一是才与情的结合,融感情于才学之中,用感情激发才气,又用才气调动感情,形成才、情一体,相互滋润的写法;二是把自己的感情经历、感情体验糅合到对叙述对象的情感关照中,特别是对以古代诗人为叙述对象的几篇散文,以自己敏感、细腻的感情触角去感悟与体会古人的心绪和情愫,形成一种独特的抒情风格;三是注重深入自己内心深处,捕捉那些隐秘的感情元素,尤其是给自己带来人生挫折的感伤之情,抒发作为女性诗人特有的凄婉、曲折的感情体验。在当今的抒情散文创作中,林纾英女士显示出比较突出的个性。她的写法提供了散文写作的一块新天地。

关键词:散文    抒情   体验  个性    风格  

  

与林纾英女士相识,是在山东省作家协会组织的一次采风活动中。我们所去的地方据说是牛郎织女的家乡——沂源。采风活动期间正赶上“七夕”节,当地文化部门组织了盛况空前的“七夕”节庆活动,到处张灯结彩,游人如织,尤其是看到那些参加活动的青年男女成双结对悠游在青山绿水之间,令人感受到一种特殊的浪漫气息。就是在那次活动中,看到了纾英女士用短信发给我的旧体诗词作品,第一次见识了她在古典文学方面的修养与才华。她的诗词作品给我的印象是清词丽句、文雅隽永,言志抒情中氤氲着一种才女的风韵,又深得古人的情趣与意境,技法上也很是老道。以她的年龄与阅历,这让我颇感惊讶。这次读过她的这本散文集才晓得,她从小就与文学有着很深的缘分。她的诗词修养其实来自于多年的人生体验、感情积淀与文学熏陶。

林纾英女士的人生有着自己坎坷的情感经历,这是她寄情于文学而又有所造诣的重要因素。收在这本集子中的散文,尽管题材不同、写法各异,但都贯穿着一个共同的主题,这就是“情”。我觉得,林纾英女士是很善于写“情”的。她用一支敏感而细腻的笔,写下了自己独特的情感经历,演绎出对爱情、亲情、乡情的深切体验与感悟。感情是文学不可或缺的核心元素,可以说有了感情的参与,文学才有了灵魂。刘勰曾说,好的文学创作是“为情而造文”,情之所至,才思才有所表现。不可否认,纾英女士有着很好的文采,读她的作品总感到字里行间那飞溢的才华如汩汩泉水随意流淌,但我觉得她的散文之所以能够吸引人、打动人,主要还在于她在文章中满蓄的真情,正是这真情经由才气的提升在她的笔下才化作了耐人寻味的意蕴,氤氲出一篇篇情深意切而又文辞优美的美文。

读林纾英女士的作品,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她与古代诗人词家互通情感的几篇文章。这些文章,既充分显示了她在古典文学方面的底蕴,又特别表现出一个感情丰盈的女作家独到的见识与才华。诗词是她与古人之间情感互通的媒介或通道,在对那些古代诗人、词人作品的解读中,她把自己对感情的体验与理解深深融入其中,以自己敏感、细腻的感情触角去领会、感悟古人的心绪与情愫,写出了属于她自己的张先、朱淑真、冯小青、贺双卿、仓央嘉措、欧阳修、元好问……如她写张先:

暮色中,我看到从宋词中向我缓缓走来的词人张先。他离我越来越近,我慢慢看清了他的容颜,他已经八十多岁了,须眉皆白,精神却不与岁衰。

月光下,我见他看我的眼神越来越晶亮起来,也慢慢迷离起来。这个历史上最花心最风流的词人,……向我伸出手来。我没有犹豫,也许是因了这月光太旖旎,也许是他当我面吟唱的这首《天仙子》拨动了我的心弦,此时的我也有些许的迷离。

我把手轻轻地递与他,被他暖暖地轻轻握住。在柔媚的月光下,我怀揣一份崇敬,感悟他的《天仙子》,听他低低的心语:

“水调数声持酒听,午醉醒来愁未醒。送春春去几时回?临晚镜,伤流景,往事后期空记省。”

……

我感受到了他寄寓词中那强烈的惆怅。……他哀叹晚境凄凉,惆怅屡屡,时不我待。

春去春回,隐含了张先对少年风流往事许多的追忆与怅惋,……空,不仅在他的内心,也在他的身体,老来许多的想象都不能身体力行,空有激情,都只能付诸无奈,只能在往事中追寻一份干涩的记忆。

思绪偕他当朱楼画阁。怕风熄了红烛,将帘幕密密地遮拢,却还是挡不住风中那丝丝的寒意。烛光摇曳,歌磬宴罢,夜已深,人初静,我的内心却还不能平静。室外那一片姹紫嫣红,可还明艳许久?怕只怕应了这间意境,因了这些许的春寒,明日残红落遍花间小径。

……

在这段如泣如诉的文字中,我相信读者读到的不是一个一般文学史意义上的张先,而是一位有血有肉、有生命、有感情的词人。作者与张先之间,虽然隔着岁月的长河,但这并不妨碍他们感情上的沟通与交融。正是因为感情的力量,使得作者能够穿越时空的限制,在那位宋代老人的词作中找到了自己心灵的慰藉,进而酿就了一篇精美的现代散文。其实,如就诗词的成就而言,张先在宋代词人中并非上乘,但他的词善于写情,更善于描摹女性的情感心理,我想这也许就是纾英女士钟情于他的原因。可以说,林纾英女士不是在一种一般意义的文学欣赏的心境中解读词人的作品,而是将自己的生命体验、感情历程融入到了对张先词作的理解中,将词人的词义化作了对自己感情的洗礼。我以为,这正是她的这些散文能够深深打动读者的主要原因。

林纾英女士的这些散文,还有一个十分显著的特点,那就是一位女性诗人对情感的敏感与浪漫的想象。这在她写古代女性作家的文章中表现得尤为充分。《潸然看断梨花落》写她与南宋女诗人朱淑真隔越时空的感情交际,我化为你,你化为我,愁肠百结,凄凄诉诉。读过之后,令人生出无限遐想。朱淑真是一位感情经历特别坎坷奇特的女词人。她生于仕宦之家,自幼聪慧、敏感,尤其喜爱读书,但一生爱情郁郁不得志。丈夫是一文法小吏,因志趣不合,夫妻感情淡薄,引起婚变分居,最终因抑郁而早逝。据传朱淑真过世后,其父母将她生前文稿付之一炬。现存朱淑真有《断肠诗集》《断肠词》二集传世,大概只算是劫后余篇吧。她的诗词多抒写个人爱情生活,抒情细腻委婉,文词清丽隽秀,常因忧愁郁闷凝结其中,故颇多幽怨之色、感伤之音。这样一位女性诗人,成为了林纾英远隔时空的文学知己,她们之间可以借助于诗词的桥梁,在古代与现实之间的时间长河中不期而遇,互诉衷肠。读着纾英女士扑朔迷离、柔肠千结的文字,有时不知是林纾英超越时代化作了朱淑真,抑或是朱淑真踏着历史的云烟走入现代成为了林纾英:

我沉醉前情已难自拔。遥想月下双影,樽前对饮,琴瑟和鸣。到如今,只有琵琶独抱,对着满地梨花,和泪弾。望断茫茫远山,迢迢绿水,终不见你为我回还。只叫人,泪洗残妆无一半。病愁相仍,剔尽寒灯不成眠。

……

身既嫁,心依旧,“独行独坐,独唱独酬还独卧”。我不介意那俗物琵琶别抱,心既死,世间宠辱恩爱当过眼浮云,都与我何干?

我,朱淑真,果然一生幽栖。多少爱恨情仇,多少悲欢离合都断肠。断肠(诗)集,断肠(词)集,各个是断肠。今日葬花人笑痴,他日葬侬知是谁?今朝花落悲颜色,他日花开复婀娜。朝朝暮暮,恋恋红尘,一霎黄梅细雨,都随风流去!

却只道:“三月香巢已垒成,梁间燕子太无情。明年花发虽可啄,却不道人去梁空巢也倾。”

夜读朱淑真,谙朱淑真情致,感朱淑真情痴,怀其情痛,悲其一生,是为《夜雨听萍》:“宿宿潇潇苦打萍,声声点点要人听。更深难耐锦衾寂,又剪秋思一夜灯。”

显然,读者不难感受到,在这段文字中,千年之前的朱淑真与千年之后的林纾英已经难分彼此,她们之间感情的脉流沿着千年的历史长河是如此深深地交融在一起,就像是血溶于水一样,以至于你很难说清哪是朱淑真而哪是林纾英。类似的篇章,还有她写冯小青的《多少恨,都分赴清寒》。

冯小青与朱淑真有着颇为近似的感情遭际,其身世比朱淑真更为不堪。冯小青原本是广陵(今扬州)的世家女。其祖上曾追随朱元璋南征北伐,打下大明江山,建立了汗马功劳。明朝定鼎南京后,冯家享有高官厚爵,到冯小青父亲则受封为广陵太守。冯小青自小生得秀丽端雅,聪颖伶俐,深得父母的宠爱。建文四年,燕王朱棣借“靖难”之名夺得了建文帝的皇位。朱棣进军南京时,冯小青之父作为建文帝旧臣,曾带兵坚守古郡。朱棣取得天下后,对冯家痛下杀手,株连全族。年方及笄的冯小青当时恰随一远房亲戚外出,幸免于难。她随着这位远房亲戚逃到了杭州,寄居在本家冯员外家里,与公子冯通相恋。但冯通是已有妻室之人,冯小青只能做了她小妾。在冯家她遭遇了正室崔氏的百般刁难,致使冯通也不敢再与她亲近。孤独无奈的冯小青整日被郁闷、烦忧所缠绕,只能将一腔愁肠寄托于诗词。她的诗词倾诉着自己的不幸,饱含凄哀。我想,正是这些诗词深深打动了林纾英,催化出了她对这位数百年前身世飘零才女的无限同情:

小青的风情万种在婚后岁月里只被赋予了花落水流红,闲愁万种的悲剧韵味,其诗词作品流露出的是无限的心伤与绝望,渲染的氛围也全是清冷、幽寂,使人凄然酸楚,令人无限惋惜与慨叹!

夜雨滴空阶,秋风肃杀之季,我在昏灯下再一次走近冯小青,内心因她而憔悴,因她而不甘。我以一曲《蝶恋花》,随她自怨自艾、自怜自叹:瘦骨伶伶常作幻。引得梦回,引得芳心乱。不欲断桥桥已断,望穿秋水岂无怨。  世道从今须泪看。负了卿卿,负了相思愿。天若有情天亦黯,青魂一缕青烟散。

文寄相怜,词寄相知,文、词之间深埋着作者对冯小青的感同之情。这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同情,更不是隔靴搔痒的悲悯,而是心与心的互融,人与人的叠合。在这段行文中,林纾英已与冯小青在心灵上打通了数百年的时空距离,成为了跨越历史重山的知音。我以为,正是纾英女士这种知音式的写作风格,酿就了她的这些抒情散文的魅力。

在这本《守望》中,林纾英女士还有另外一类散文,在意蕴及风格上与上面这类散文有所不同,但同样具有较高的可读性、欣赏性。这类散文是她以个人身世、人生亲历为题材而创作的身边散文。这类散文又分为两种类型,一种以倾吐亲情为主,一种以抒发乡情为主。不管是哪一种类型,作者都把自己的一腔深情灌注其中,并以情感的表达为渠道,描述出自己独特的人生经历及人生体验,从中凝练出特有的生活感悟。我觉得,纾英女士的这类散文虽然不如上一类散文那样,写得缠绵缱倦、委婉悱恻,极尽情感调动之能事,笔墨显得略为质朴、平易,但却更能贴近一般人的日常生活,其生活的韵味也更为浓郁。

对亲情的表达,是《守望》这本集子最为突出的部分。《父亲的太阳》写自己的父亲是一位有着几十年党龄的老党员、老支书,为人正派要强,性格刚正不阿。“父亲原本是极要强的,不轻易地在人前示弱。父亲做过十几年的村支书,他给村民的一直是豁达、坚强且乐观的印象。”但就是这样一位刚强的胶东汉子,到了老年,身染重病,性格发生了很大变化。自从心脏安了几个支架后,“他一直就打不起精神,人一直就蔫蔫的”。然而即使这样,他仍然不放弃自己的信念,依旧关心着集体的工作,关心着父老乡亲们的生活。而我,作为心疼着他的女儿,也一直坚守着自己对父亲的冀盼。“我坚信父亲会好起来的,因为他一贯是坚强的。我相信世间不会有什么能够压垮我的父亲。苦难只是暂时的,一切都会好起来。”这是一位女儿对父亲的深情吐露,也是真情表白。

《让我牵住你的手》写自己对父母养育之恩的感悟。作为家庭里的小女儿,作者年少时对父母的养育之恩及其生活中的艰难体会不深,及至走上社会之后,在世事沧桑中经历了人生的磨难,尤其是经历了感情的变故,逐渐体会到了亲情对自己的重要。这是一种世界上任何一种感情都无法替代的。父母对自己的无时无刻永不间断的关爱与呵护,你在任何地方都难以真正获得。这使得作者深切领悟到亲情的无比珍贵。于是,作者情不自禁地写下如下一段满含深情的文字:

我的父母双亲,我怎会不真心对待?这个世界上只有你们知我懂我疼爱我。年少时,你们是我的大山,你们年老时我就是你们手下的拐杖。

父亲母亲,请把你们的手递给我,让我肩起你们晚年的孱弱,让儿来领你们走过今后每一条风雨路途,每一处的泥泞坎坷!

尽管这样的句子在一般人看起来语言十分质朴,但我以为,其中所包含的感情却是任何华丽的语言所无法替代的,质朴的背后是真实,而真实正是文学的生命。写亲情的散文在这本集子中还有几篇,分别写自己与母亲、奶奶、大爹、女儿之间的感情,其风格大抵如以上所举两篇,都是于质朴中含有深情,在细节中见出真切。

在这本集子中,写个人生活坎坷与心灵创伤的文章,我觉得是作者感情流露的极为真切的篇什。读这些散文,可以了解作者曾有过的在爱情与婚姻方面坎坷跌宕的心路历程。在《时光里的疼痛》中,作者毫无遮拦地倾诉着自己所经历的爱情与婚姻的伤痛:

两个原本陌生的人因缘巧合走到了一起,生活日久,多数人习性爱好逐渐磨合,两相渗透,会慢慢地接纳与包容。而姻缘却是不可深究细理的。缘分之始,不知其所起;缘分之止,又怎知所终?而今我只想与你作别,无论曾经的幸福与伤痛。

对于婚姻与爱情,我曾在悲观绝望之时写过这样的一段话:“一朵花,能开多久?一份情,是否可以相伴终生?人生如潮汐花月。潮有高低错落,月有阴晴圆缺。荼蘼花开,意味着随后的万木(花)萧条。高潮其后,必然是潮落。一个华美的开端,未必有结局的圆满。能够死生契阔,与子相悦;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毕竟只是少数。”“日子的平淡,逐渐熄灭了燃烧的激情,于是爱情不再生动,甚至变成一方的负累。于是爱变成了伤害的借口,情至成背弃的理由。能够在天长地久中相守的,是骨肉相连的亲情。能够将爱情变成亲情,已是难能可贵的结果。至于将爱情进行到底,几成幼稚的童话,也只不过是现代人的美梦黄粱。”

写完这段话,我与他疲惫不堪的婚姻也终于走到了尽头,走到了要“放妻”那一刻。婚姻至此我才明白,他进入了我的生活,只是作为我生命过客的身份,他来,是要陪伴我走过人生必需的一段里程,当我过分的细腻与婉约再也无法与他的粗放大气相融合时,挥手告别就成为了必然。或许此后我们不再相逢,而彼此陪伴的那段路在记忆中是永远无法剔除的。即便会重逢,他也不会再为我驻足停留。他只是我生命中一个抹不掉的烙印。

细细品读这段文字,我们不难发现曾经的爱情与婚姻给她留下的心灵创伤是那样强烈,难以被岁月的流逝所抹平。这创伤时时在她心里搅动、发酵,酿出一杯感情的苦酒,并升华为对人生的深切的感悟。这种感悟超越了一般人的人生经验,达到了通达而澄明的境界。为了将自己对什么是爱情,什么是缘分,什么是婚姻的感悟表达出来,她不惜揭开已经被时间所覆盖的心灵创伤上的痂痕,蘸着从心底重新流出的鲜血,用坦诚、勇毅的态度,写下了这样哀婉决绝的文字。

乡情在林纾英女士的这本散文集中也占有着一定的分量。自古以来,乡情就是文学的重要母题,得到了许许多多作家的吟咏。其实,每个人的心里都珍存着一个故乡,尤其是那些从故乡走向远方的人们,故乡会像一株永远常青的小草或是一棵满身沧桑的老树,植根在他们心灵的土壤里,时常带给他们感情的慰藉与灵魂的滋养。林纾英写乡情,主要的特点就是在对故乡的眷恋之中融入时代生活的信息,叙事、抒情的同时还包含着社会批判与反思的理性思考。《一个失血的村庄》是这类文章的代表。在这篇散文中,作者看到了随着时代的变迁,中国传统农村的衰微与败落。尽管人们的物质生活条件有了一定的改善,但市场的侵入、土地的流失、金钱的腐蚀、传统的毁弃、道德的失落、人情的淡漠等等,这一切都带来了许多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面对这些问题,作者并没有因为对家乡的眷恋而将其回避,也没有为了某种需要而将其改头换面为与时俱进的讴歌,而是如实地将它们记述下来,让读者能够看到一幅现代农村复杂而艰辛的人生图画。

从对农村存在的这些不容回避的社会问题的思考中,林纾英对故乡眷恋的乡情转化为了一种带有伤逝色彩的乡愁:

村庄的河流消失了,随之而去的就是青山,是山林。一棵棵古老的大树轰然倒下,成片的大树轰轰烈烈相继倒在现代化的电动工具之下。曾经乌油油的青山经过人十几年、几十年无休止地砍伐与开采,如今就像患了斑秃人的头颅,裸露出一方方青煌煌的头皮,而后被雨水,被冷厉的风淘洗,青筋历历,沟壑嶙峋。

昔日温软的村庄被水泥沙子浇铸得日渐坚硬,塔吊林立,机械轰鸣,灯火日夜不息。一座座高楼大厦在村庄旧址上很快地拔起,又不断地向着村外的林田蔓延开去。原本闲适安详的小村庄日渐繁华热闹。

这样的繁华热闹是以农民失去土地、村庄失去青山绿水为代价的。炎夏季节,太阳火辣辣地晒烤着村庄的水泥沥青路面,街巷里蒸腾着滚滚热气,路两旁已经没有如盖的梧桐大树可以行走纳凉。如今,在村子里已经找不到一棵,哪怕是小小的梧桐树苗,这些树的生长空间已被开发商掠夺殆尽。村庄里再也看不到梧桐满树招摇着的喇叭形花朵,也闻不到桐花季节弥漫于街头巷尾优雅沁人的香气。……

时间是无情的,它淡去了村庄昔日的温情,也淡去了村人熟悉的容颜。城市化改造给村庄带来了许多陌生的建筑,陌生的人,陌生的面孔。开发者掠去了村庄的青山,掠去了村人的土地,他们在曾经的青山,曾经的小桥流水上大兴土木。一座座豪华别墅遮蔽了村庄老旧的房舍,西服革履于是得意地昂扬于灰头土脸的乡亲之上。……

昔日那个圆润饱满的村庄如今只得苟延残喘于城市的夹缝之中。村庄的话语权被强者掌握着,大量的自然资源被他们廉价地输出与攫取,原居住于这片土地上的人反而成为了客居人家。……

村庄,终于被掏空了。村庄成了入侵者的村庄,成了暴发户的天堂。原本那些土地的主人一转身就成了在自己的土地上给他人打工的奴仆。曾经自给自足的农耕生活被现代文明彻底地打破,笼罩在村庄上空的是焦虑,是躁动、迷惘与不安。昔日安详踏实的小村庄终究远去了,它只是在大地留下了一抹苍凉而落寞的背影。

不能说作者这种对农村生活变迁的乡愁只是一种怀旧情绪的吐露,它其实带有着一个对故乡深深眷恋的游子对往日生活难以割舍的不忍之心,以及对现代文明对乡村生活撕裂的痛感与反思。我想,林纾英女士的这种痛感与反思,不能简单归结为一种所谓的落后心态,即以对旧日乡村生活的迷恋来抵御现代文明对古旧农村的改造,或者说对当下轰轰烈烈的新农村建设的不满或误解,而应该将其放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后现代语境中来理解。现代文明裹挟着工业文化所创造的巨大物质力量在迅猛推进城市化进程的同时,毫无疑问也在无情摧毁着千百年来农耕文明所赖以存身的家园,并由此带来了以往人们的社会关系及其道德规范的解体。在这一旧式文明的解体中,必然伴随着习惯于这一文明模式的人们的巨大牺牲和深深的感情创痛。而借用文学对旧式文明田园诗般的回顾恰是人们纾解这一创痛的有效方式。梭罗的《瓦尔登湖》是这样,林纾英的散文亦是这样。

我发现,在林纾英的这类散文里,由于对乡村生活天然的亲近,她的语言也变得更为接近于生活,质朴、自然、真诚,没有华丽感、典雅感,这与她的第一类散文截然不同,令人感到仿佛换了一个作者。但是,仔细研读之下,却发现二者之间有着让人不易察觉的蛛丝马迹的内在联系,这就是对细节的敏感和语言的细腻。林纾英很善于在生活的细节发现感情的寄托之处,揉进她对故乡的那一份情思。无论是农家尘封的大门、破旧的院落、院落中的鸡群、吐着舌头的黄狗、轻轻流淌的小河、河边的野花,还是身披蓑衣、头戴斗笠、口衔烟杆的老汉,抑或是在河滩泥水里玩耍的孩童、草丛里蹦跳的绿色小虫……都成为她乡情寄托的载体。这些细节汇集在一起,经由质朴细腻的语言娓娓道来,宛然构成一幅天然、恬淡、和谐的乡村图画,展现出她魂牵梦绕的心灵家园。也许这既是她作为女性作家的天赋,也是一个诗人气质浓厚的散文作家的审美优长与写作风格。

在当下人才济济的散文创作大潮中,林纾英女士的散文无疑已经以自己独特的气质与风格占有了一席之地。相信凭借自己的不懈努力,她的创作还会有更大的成就。我们期待着她会有更多、更好、更美的作品问世! 


0
0
0

还没有登录不能评论   去登录

网友评论:

当代散文

当代散文网